207年前,廣州話拼音方案誕生

永好粵典

 

廣州話係漢語的一種,既繼承了秦音漢韻,又不斷產生和吸納新詞彙與時俱進,素來以「歷史悠久,留存古音」、「能逐字讀出古今各種書籍之漢字」、「既可用於通俗的生活交流,亦能表達各種高新科技、深奧思想」而為人所自豪和稱道。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廣州早在西漢时已經是聞名天下的九大商業城市之一。綿延兩千多年至今,廣州一直都是舉足輕重的對外文化交流窗口。所以,廣州話很早就與對外交流出現交集。

與其他漢語姊妹一樣,廣州話最早是使用反切等古法進行注音的。一開始,使用外文去記錄廣州話,或用廣州話將外文轉譯成漢字,都僅限於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而未形成系統的方案。系統的廣州話拼音方案,始誕生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經過多代人的努力,至今207年間,單論應用廣泛或別具特色的拼音方案,計有16種。除此之外,諸如趙元任的「粵語羅馬字」等其他多種方案,由於或不具代表性、或缺乏特色等原因,略過不表。

下面,就讓我們順着時間的細線,重温一下廣州話拼音二百餘年的成長歷程: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時年25歲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 離開家鄉,孤身一人漂洋過海,經美國輾轉進入人生地不熟的廣州。一個人可以做甚麼?歷史會因一個人的意志而譜寫新的篇章嗎?儘管困難重重,但馬禮遜憑着過人的毅力和能力交出了答案。他在歷史汪洋中製造了一個漣漪,正是這個微不足道的漣漪為廣州話注入了全新的生命活力,令廣州話向世界跨出了改變命運的重要一步。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馬禮遜歸納廣州音寫成《通用漢言之法》,並於4年後的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出版。基於英語發音的廣州話拼音由此誕生。清道光八年(1828年),又再出版《廣東省土話字彙》,奠定了廣州話拼音的架構基礎。自此,廣州話正式與世界接軌。而傳承着廣州話的後世的我們,亦得以上溯二百幾年,重温祖先的腔調和用語,感受廣州話經年累月的點滴變遷。

兩年後,清道光十年(1830年),日後的美國漢學奠基人——時年29歲的傳教士裨治文 抵達廣州。又三年後,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日後的美國首位漢學教授——時年21歲的傳教士衛三畏 抵達廣州。至此,三位推動廣州話拼音發展的先行者走到了一起。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歎離合。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馬禮遜逝於廣州家中,享年52歲。追隨其步伐的裨治文和衛三畏兩人,採用改良過的《通用漢言之法》方案,分別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版了《廣東省土話漢言讀本》——美國人撰寫的第一部漢語教材;及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出版了根據《分韻撮要》編譯而成的《英華分韻撮要》。

此後,歐美傳教士時有廣州話新作。期間,雖然有若干廣州話拼音方案,但直到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為止,這些方案其實都是基於馬禮遜的《通用漢言之法》方案略加變化而成的。這一年,廣州多名傳教士聯手編製了「標準羅馬字方案」。該方案不但在當時迅速風靡,而且在日後被沿用到中文電報碼上,更成為了香港人名拼音的主要參考來源,還有就是,標準羅馬字方案即當今最流行的“粵拼”的前身。

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為注音符號增加了廣州閏音表。但注音符號本為官話服務,廣州閏音表既称「閏音」,自然不指望能得到重視。該方案一來無法精確還原廣州音,二來沒有加入到字符集導致無法直接在電腦上顯示或錄入,三來實質是披着漢字外表的四不象,四來沒有進行推廣更缺乏系統學習資料,因此是一個失敗的半成品。由於設計頗具特色,所以順便交代一下,但完全沒有學習的必要。

1941年,廣州嶺南大學的黃錫凌出版《粵音韻彙》,首創以寬式國際音標為漢字標註廣州話。

1952年,美國耶魯大學的黃伯飛與郭席拿 (音)為所在大學編寫了耶魯粵語拼音(草稿,出版年份為1958年),該方案長期應用於面向外國人的廣州話教學。由於後來修訂過,所以最初的方案就稱之為「耶魯正統」,而修訂後的方案就直接叫「耶魯」。

1960年,廣東省教育行政部門編寫了《廣州話拼音方案》,後來《廣州音字典》作者,興寧的饒秉才對該方案進行了修訂。該方案主要應用於廣州。

1971年,香港的余秉昭在其作品中使用了一個對應寬式國際音標的羅馬字方案。1990年,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現香港教育學院)在《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中對方案進行了修訂。後被稱為《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方案或教育學院拼音方案,簡稱「教院式」。

1972年,香港的劉錫祥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劉錫祥拼音,該方案最大的特色是標記變調。

1976年,香港政府修訂出版《三檢索,中文商用電碼/電報碼簿:標準電碼、官話羅馬字、廣州話羅馬字》,作為香港入境事務處為市民登記出生姓名拼音的檢索工具書。

1985年,澳門政府修訂1933年的字音表,頒佈基於葡萄牙語發音習慣的《密碼及廣州音譯音之字音表 》(注:密碼指標準電碼),以作為澳門人名拼音的依據。

1991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廣州話拼音方案,分別是高木百合子方案和千島英一方案。關於高木百合子,還有一段軼事。此處的高木百合子并非日本王妃,而是廣州華南師範大學的留學生。受父親影響,高木百合子於1983年攜夫來廣州留學,期間女兒在廣州出生,因此命名為「穗」(廣州的簡稱)。通過和托兒所的本地小朋友交流,穗女也和媽媽一樣,掌握了流利的廣州話。回到日本後,高木百合子母女延續了對廣州話的興趣。最終,誕生了高木百合子方案。

1993年,香港語言學學會推出「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簡稱「粵拼」。該方案是目前最流行的廣州話拼音方案,不但有配套的輸入法,而且有豐富的字典、多媒體教材。因為使用者多,所以不難找到交流對象。是粵語非母語人士,學習廣州話拼音的首選方案。

2009年,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的一群學生推出了「新法蘭西粵語拼音方案」,該方案加入了法文字母,是第一個可用於拼寫廣州話外其他粵語方音的系統性方案。

2010年,網名為「Sky Darmos」的人士用越南國語字去拼寫廣州話,推出了「越式粵拼」。

2016年,廣州黃曙聞編寫「永好白話拼音方案」。該方案是廣州話拼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目前最易上手的方案,而且聲母、韵母、聲調系統是迄今爲止最齊備的!變調、語流、方音均可精確表述!除可用于拼寫標準廣州話外,還可拼寫包括廣西在內、各地的粵語白話口音。而開創性的諺文擬聲字系統則使得廣州話更加完善。

二百年,在歷史長河不過一剎。但正是二百年前,在他人仍然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馬禮遜用自己的性命為賭注,憑着堅毅的信念,為粵語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粵語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粵語母語者,增添了一份自豪;為使用粵語的失明人士,奠定了粵語點字的基礎。願我們追隨先行者們的步伐,繼續讓粵語綻放姿采!將粵語一代又一代咁傳承落去!

 

 

© 2016-2022, wingedhopeped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37441号